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发丘天官(2/2)
姚家洼的年轻劳力纷纷辞职,又回到了村里,再度游手好闲起来,这让乡里着实又开始头疼,尤其是再有几年这个村也要进行拆迁安置工作,虽说已经提前跟姚家洼的村民打了招呼,他们也纷纷表示拆迁没问题,但他们所有的村民必须住在一起。这倒是也不难解决,毕竟拆迁安置房本就在一个小区里,大不了直接给这些姚家洼的村民弄个两栋楼,确保他们的姻亲都能住在一起就是了。可村里的年轻劳力,终究还是个令人苦恼的问题。n
要说起来,张姨也算是帮乡里解决了一些燃眉之急的。n
张姨在吴东的一个富庶人家打工这件事,村里知道,乡里也了解,甚至于由于张姨带回去的钱太多,乡里还担心张姨在吴东别是偷了人家富人家的钱。她偷钱事小,万一招来了警察,导致未来的拆迁工作出现障碍,那就麻烦大了——其实吧,就算是张姨在外边杀人越货了,警察到村里来抓她去杀头,也绝不会影响什么拆迁工作,但乡里那些领导未来的所有工作重心都在这件事上,所以是绝对不容有失的,也不怪他们矫枉过正,谨小慎微。n
好在张姨手里有杜氏集团的正式合同,合同上清清楚楚的写着月薪两万并且年底还有年终奖,这样一年加上平时过年过节费之类的,差不多就得有个三十万一年。n
乡里的领导一查,杜氏集团是吴东数千亿规模的大集团企业,逐渐也就放下心来。n
张姨带回去的钱,她儿子开了个小饭馆,由于周围的村子已经拆了一部分,那些安置工程带来了大量的建筑工人,加上有些村民在安置房还没到手的时候,也跑到附近的村子租房住,煮饭烧菜就没那么容易了,于是小饭馆的生意还真是红火的很。n
村里人有样学样,倒是没人开饭馆了,但是什么小超市啊,早点摊子啊,居然解决了村里大部分的劳力,乡政府也总算放心下来。n
这个姚家洼看上去一切似乎都合理合情,但总也有人会有些怀疑,毕竟在以往那些年里,村里的年轻劳力既不出去打工,在地里刨食显然也并不足够养活他们,但他们始终都能安稳度日。谈不上富裕,日子过的也都挺拮据的,但总能过得下去。n
这也是乡政府对姚家洼特别担心的一个原因,总觉得这个村子里的人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诡异,但却又实在找不到什么毛病,好在这些年村里的青壮劳力也总算是都有了营生,以往那些怀疑也就没有人去追究了。n
看到这儿,程煜心里越发肯定,这个村子,只怕真的是跟发丘或者摸金有关系了,他们没有经济来源却又能拮据度日的那些年,很可能就是靠发死人财活着的。但似乎村里有村里的规矩,并不允许姚氏子弟出去胡搞,即便是那种营生应该也格外的有分寸,所以一直也没被人找出什么岔子来。n
关于这一点,程煜不太明白,既然是吃的死人饭,可却又像是并不为财,只为了能传承下去,图什么呢?n
好在很快,李叔的资料里就给出了答案。n
答案和程煜猜测的基本一致,这个姚姓村子,真的就是源自于汉魏时期的发丘中郎将一脉,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认定的,也的确传承了盗墓者的诸多手段,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叔才会注意到这个村子里的人,只不过这么多年下来,姚姓子弟虽然偶尔有些让人觉得他们还在从事旧营生的时候,但却又过的十分拮据,至少说明他们没有去盗取那些具有很大考古价值的墓葬,大概率都是在一些古代富户的坟冢里做文章,李叔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并没有干涉这个村子的事情。n
根据李叔的资料,他综合了各方的信息,考量之后认为,村里之所以不允许青壮劳力离村,也是担心这些拥有盗墓技术的年轻人出去之后就不知所以了,一旦过的不好,很有可能误入歧途开始做刨坟掘墓的勾当。而把他们留在村里,是为了更好的控制他们。n
不得不说,这个村子的村长或者说是姚姓的族长,是颇有些偏执的,又不想让祖传的手艺失传,非要传给村里的姚姓年轻人,却又绝不允许他们利用这门手艺发财,以免违反法律。这种矛盾,在程煜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李叔却似乎觉得这再正常不过了,资料里甚至都没有就此有更多的分析,而只是给出了族长在限制村民使用这些技能的结论。n
这话里话外的,也就是在说,那些村民们,在真过不下去的时候,也会在族长的领导下,搞些小勾当,总之是要让村民们有个活路。n
关于这一点,倒是也解了程煜另外一个困惑,那就是张姨家里,生了一个儿子之后就没有再让她继续生孩子,这在当地附近的农村,其实并不多见。而根据张姨自己的叙述,她丈夫的村里,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生了女儿那是必须要再生的,但只要生到了儿子,就绝不再生。当然也有偶尔的例外,可那些生了两个以上儿子的家庭,却都会把长子以外的孩子,过继给那些没有儿子,又或者娶不到老婆的家庭。n
现在有了这份资料,程煜算是明白了,这是为了保证村里每一户姓姚的,都一定有传承,但却又不多生,一方面是响应当年的国家号召计划生育,另一方面,真要是有两个以上的儿子,这盗墓的手艺传给谁呢?两个都传,只怕容易失控。n
这么多年下来,姚家洼就谨守着这样的规矩,拮据度日,却绝不离乡。n
……n
程煜接着往下看。n
祸事最终还是来了。n
哪怕姚家洼的村民在族长的带领下,已经尽可能的守法,甚至做出了宁愿村民只吃七分饱也不让他们离乡打工赚钱这种有悖人情的限制,但总还是有人把主意打到了他们的头上。n
而且,这个祸事,就出在张姨家里。n
张姨的儿子前不久结了婚,由于张姨在杜家收入颇丰,她儿子的小饭馆生意也着实红火,家境显然是村里最好的。即便是张姨的丈夫姚大宏时不时的还接济一下家里发生变故的同族,也依旧是村里经济条件最好的。n
凭着张姨的收入,以及她儿子的小饭馆,家里翻修了房子,又买了车,十里八乡的就有人开始张罗给他介绍媳妇儿。n
当初看到那个姑娘的时候,一家人都很满意,那姑娘是个大学生,在县里工作,人长的也漂亮,只不过是个大一的时候父母双亡,大学毕业还欠了不少助学贷款。n
两人认识之后,感情很快升温,由于女孩子家里没有长辈,这婚事定的也就比较随意。n
姑娘只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她的助学贷款还差一万多,得让张姨的儿子帮着还上。n
随后就是程煜也知道的婚礼,那也是办的风风光光的,在整个乡里,乃至在县里那都算的上是风光大娶了。n
而就在前不久,张姨家的小饭馆里,却突然来了一帮人,他们宣称是张姨儿媳妇的亲戚,一开始的借口是张姨的儿媳妇父母死之前找他们借了不少钱,现在要让张姨家里给还上。n
对此,张姨的儿媳妇一会儿说有这回事,一会儿又说没这回事,报了警,警察来了也不好使,人家也没做什么,就只是坐在小饭馆里,只说不还钱他们就在这里吃饭,警察来了呵斥他们,他们却又把饭钱结了,这让警察也是无可奈何。n
最关键就是张姨儿媳妇的态度,她的反复翻供,导致警察也没办法处理,于是只能警告对方别闹事,离开了。n
一来二去,派出所也不太愿意管这事儿了。n
连续两次报警,都只是来了个辅警,那伙人知道时机差不多了。n
他们其中领头的那个,直言要找张姨的丈夫姚大宏谈一谈。n
躲是躲不过去的,儿媳妇甚至有了身孕,姚大宏硬着头皮,跟对方坐下来。n
可是,对方的第一句话,就让姚大宏感到大事不妙。n
当时,所有人都离开了,包括张姨的儿子和儿媳妇,小饭馆里只剩下了姚大宏和对方领头的人。n
姚大宏刚想说点儿什么,对方却突然单腿跪在了他的面前,拱手喊了一声:“属下拜见天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