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 > 第742章 程忠实心中一动

第742章 程忠实心中一动(1/2)

目录

于华忙朝他招手:“朝阳,过来聊聊啊,地方上的同志们想认识认识你。”

孙朝阳大喜:“就来就来。”又拉了几个相熟的同伴一起过去。

接待于华的是当地宣传口和文联的人,可比省协有钱多了。那边立即让服务员拿来椅子和碗筷,又上了几道菜。

孙朝阳本来就会侃,既然吃请,便来了精神,和人一通聊下去,一时宾主尽欢。

还别说,陕西的面条真香,尤其是一道看起来黑乎乎的面条,不像是面粉做的,异常清爽。地方上同志介绍说是榛子面,倒是稀奇了。

羊肉相当棒,没有任何腥膻。就是鲤鱼差点,没有南方河鲜的鲜甜,带着一股黄土的味儿。不是太喜欢,估计和孙朝阳平时吃鱼太多有关。

看孙朝阳和几个作家大吃大喝,其他人都是无奈地摆头。

孙朝阳和于华当天晚上聊得尽兴,不觉到半夜。不过,第二日却睡不成懒觉,一大早队伍就拉去了枣园,又去杨家岭参观。

折腾到中午,饭后,终于到学习时间。

大家又回到延安城,到了一个满是窑洞的地方,看模样是个什么机构的大院。

先是程忠实代表作家们给当地学生赠送图书,然后是个老师讲课。

老师是女性,大约四十来岁,口才了得,从抢夺天险腊子口,到哈达铺,然后是会宁会师,趣味性很强,感觉都是在讲故事,就是时间拖得很长,还有就是那些历史事件大家都知道,加上天气又热,大伙儿听得都是精神萎靡。

中途孙朝阳溜号去上厕所,听到旁边小礼堂里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他心中好奇,走门口一看,竟是于华在给当地文学爱好者上课。

于华同学本就诙谐幽默,课上得不错,加上人年轻,很受大家欢迎。见到孙朝阳,他一招手:“快进来。”

又介绍说:“各位同学,这位是作家孙三石,他的《文化苦旅》和《暗算》你们应该都读过,牛逼,非常牛逼。写稿我不输给他,但如果说讲课带作者,我却不如他。如果大家想要提高写作水平,可以请孙三石给你们讲讲。”

一听到是孙三石,众人都激动地鼓掌,脸都高兴得红了。

孙朝阳指了指隔壁:“我还在听课呢。”

于华:“也没有什么好听的,这边更有意义,快进来吧你!”

孙朝阳其实也觉得在旁边听课无聊,退却不过,就被于华给拉了进去。

他笑着问大家想听什么,于华道,如果单纯讲讲怎么写作,咱们看中学语文书就行,不比你权威,你讲点实在的吧。

孙朝阳又问,什么才是实在的东西呢?

一个学员鼓起勇气站起来:“孙三石同志,我现在有一个苦恼。”

孙朝阳把手朝下按了按:“坐下说话,不要紧张,就当是朋友和朋友之间聊天。”

那个学员坐下,问:“孙三石同志,我笔名叫五月山,在地区和省级刊物报纸上发表过一些作品,立志成为一个大作家。但我现在遇到一个问题,不知道该写什么,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材。”

其他的同学也纷纷点头,实际上,能够进这个班听课的都是有一定写作能力发表过作品的。一个作家,最痛苦的事情是选题。因为你不知道自己选择的题材能不能发表,又是否会被读者接受。一部作品从选题才开始创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一开始就走错了路子,对人的打击实在太大。

孙朝阳道:“很简单啊,选你最擅长的路子,写你身边的生活环境。在座很多作家都是写农村题材出身的,写好你们身边的人,和隔壁大爷大妈多聊聊天,题材不就出来了。”

刚才那个提问的学员又道:“孙三石同志,我知道你说的都是对的,我平时也是这么做的。是的,一个作家只能写身边人身边事,但这里有个问题,我写出来的东西都是干巴巴的,缺少趣味。怎么说呢,同样的内容,在我笔下就没有半点灵气,就好像是嚼棉花。”

他感叹:“就说在吃饭吧,贵刊《中国散文》就出过很多期美食专题,里面的菜其实也简单,比如萝卜炖牛肉,比如臊子面。很简单的菜色,很简单的做法。可有的作家却写得趣味横生,让人读了并不觉得无聊。我做梦都像写这样的东西,也试过写我们老家的美食,可一落笔,却成了平铺直叙的白描,毫无可读性,想问问孙三石同志,这类的文章该怎么写?”

孙朝阳点点头:“趣味性确实是文章中最要紧的东西,归根结底一就是要‘好看’这么把东西写得好看,其实有很多套路。就拿写美食的散文来说,你不能只写菜,而是应该写食物背后所隐藏的故事,故事才是文章的核心。巍巍的抗美援朝散文中不是写过一颗苹果吗,苹果大家都吃过,你们陕西富平的苹果出名得很,应该都不稀奇。可后勤人员冒着敌人炮火,把一颗苹果送到上甘岭,而战士们已经断水很多天,饥渴难耐的时候,啃上一口苹果。读者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这苹果分外甘甜解渴和享受呢?推而广之,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赋予表层下面的一个意义。”

这已经是实操了,这样的写作经验,平时也没地方去学习,众人听得神色大动。

于华故意抬杠:“朝阳,你说的是散文写作。据我所知,在座有很多写小说的,你这套理论能够用在小说创作上吗?”

“一个道理,小说也是由一个个场景和叙述组成的,很多地方也要赋予意义。我就拿小说的开头怎么写,怎么才能被赋能说起吧。”孙朝阳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说道:“现在,我们要写一个小县城的男性主角,出场的时候十六七岁,此人有点傻有点猥琐,那么该怎么着手呢,怎么才能表现出这么一个人物呢?如果平铺直叙地说他姓什么名什么,几岁了,住那里,父母是谁,什么性格特点,你认为读者愿意看吗?那么,我们就用一个场景,一个趣味赋予他意义。我们可以写这个主角正处于疯狂的青春期,躲粪坑里偷看,然后被人逮住游街。”

“通过游街时,相关人等的反应,一点一点勾勒出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这样一来,读者都兴趣就被勾起来了。”

众人瞪大眼睛,心中皆想:还能这么写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