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三国:华夏名将突然降临 > 第459章 青年文吏

第459章 青年文吏(2/2)

目录

北宋仁宗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这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降低了印刷成本,促进了书籍的大规模生产和传播?,许多普通百姓因此受惠,“平民士子”的称呼开始经常出现在史书之中。

因为宋朝参加科举的人数太多,甚至出现了限制考试名额的情况发生,两宋虽然饱受外族欺凌,但是在文化上却冠绝当时的整个世界,识字率也超过了百分之十。

明朝开始,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明朝在地方行政体系之外,还设置有一套自己独有的教育体系,从中央到县一级都有官学,乡村还有官府办的社学,再加上各类私塾、义学和私人书院。

明朝的教育体系虽然与现代相比相去甚远,也没有做到全面教育的地步,却是整个封建时代的巅峰,即使数百年后的清朝,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正因为普通百姓的识字率大幅度提高,才有白话小说的兴起,因为没有较高的识字率作为基础,是无法让白话小说风靡一个时代的。

现在历史学家的主流观点认为明朝的识字率已经达到百分之十五。

清朝就不说了,连续几代皇帝都对汉人的思想加以控制,严禁私人办学,多次下令整顿私塾,导致清朝的识字率远远低于大明。

…………

此时,公厕外面的牌坊附近围满了百姓,他们之中十之八九都不认识上面的文字,只能抓耳挠腮的叽叽喳喳互相交流个不停。

一位大概五十余岁的老者大着胆子向文吏打扮的青年男子问道:“大人有礼,老朽不识字,不知这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这位年轻文吏名叫孙冕,他是青州乐安郡的落魄士人,先祖早年曾经担任过地方官吏,虽然官职不高,好歹也算一官半职。

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

孙冕少年时期就开始帮家里做农活,晚上会借着月光读书。

不过,汉末的察举制早已经深入人心,他们家道中落,在地方上没人帮忙,很难凭借举荐进入仕途。

随着青州的盗匪越来越多,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也死在了青州的暴乱之中。

孙冕与大多数青州百姓一样,听闻幽州牧刘虞爱惜百姓,只要前去投靠的,至少都能得到妥善安排,于是跟随许多乡亲父老一同流亡到了幽州。

正如历史记载一样,刘虞安顿了投靠他的百余万百姓,还为他们每个人安排工作。

孙冕因为少年时期读过书,被安排为文吏的工作,虽然收入不高,至少能在这样的乱世体面的活下去。

孙冕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平时兢兢业业,也从不与人结怨,在文吏之中,口碑非常好。

此时,孙冕见到围观的百姓已经非常多了,又有人再不断询问,于是轻咳一声,压了压手的说道:“各位父老乡亲,我也知道你们好奇这个牌坊上面写了什么。这是我们幽州官府出资新建的第一间公共厕所,而上面记载的内容自然是关于为何要如此大张旗鼓的新建公厕,以前随便挖一个坑,不也省时省力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