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 第140章 平安州程风遭刺客 榆林城初见李定国

第140章 平安州程风遭刺客 榆林城初见李定国(2/2)

目录

今晚这事不关他的事,让他派人来把这两刺客给弄走就行,至于他审出了什么内容,要不要往上报,他自己决定就可。”

掌柜的看了看手里的拓片,顿时感觉心惊肉跳,他再没见识,也知道御赐二字是什么意思。

听说这位公子爷天亮就走,哪敢多言一句挽留。“公子爷放心,小人知道了,明早衙门一放衙,小老儿就去报案。”

大少挥挥手:“那好,麻烦掌柜的了,你先下去吧,我要休息了。”

掌柜忐忑不安的走了。月儿几名姐妹们也不敢再让大少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了。

女孩们把月儿房间里的那张大床往房间中间拉了拉,七个女孩就围着这张大床打起了地铺,把大少结结实实的围在了中间。

“娘的,这算怎么回事,出门旅个游还能遇到刺杀,这真是见了鬼了。”

从来没有遭遇过刺杀的程大少,这回是心有余悸,也不敢掉以轻心。

看着眼面前的这幅场景,虽然觉得有些夸张,但还是默认了。

天刚放亮,吴钟递给程风审讯的结果,大少看着上面交代的后台,心里无比的苦闷。

“惠世扬?这老家伙,我没得罪他啊,一个言官,本质上弹劾的都是官员才对,我跟他又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又不吃他家大米。

我一不杀人二不放火的,也不可能欠他家人命,他吃饱了撑的,搞我个小老百姓干撒?”

在看杀自己的动机,那刺客也不知道,上面只是说把他杀了是为民除害,他们是家养的刺客,也不会管对方到底做了什么祸国殃民的事,只知道主人让自己杀谁自己就去杀谁就对了。

大少很苦闷。他纵然是聪明绝顶,也想不明白这其中的缘由,更何况他并不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

纵然他想爆八百个脑袋,也想不出来别人搞他的原因,只是因为怕他到陕西游玩,看到了陕西的情况给上面通风报信。

这样的理由,但凡一个正常的人,都不可能想得到。

城门打开的时间快要到了,大少给掌柜的多结算了十两银子,补偿在昨晚的打斗中损坏的家具。

掌柜的很想阻止这个公子爷离开自己的马店,看着那一百多号护卫又不敢阻拦。

只能在大少旁边问了一句:“公子爷,要是官府找小人的麻烦怎么办?”

“他要是知道我是谁,他不会找你麻烦。他要是不知道我是谁,那你就告诉他,这案子的原告是御赐大明游玩使程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让他派人到北京清心小筑找我。

如果他依旧不依不饶,你就派人到北京清心小筑去找我,也可以到南京兵部尚书府去找我。”

这么大的来头,马店掌柜哪里还敢再多说一句话。

在掌柜那可怜巴巴的眼神中,大少带着人马直奔西门。

城门一开,队伍就出了城,这一回大少不敢掉以轻心了,队伍离城不到五里,所有的护卫都把背上的枪衣给退了下来,把左轮长枪转了个方向,枪口朝下背着。

这种背枪法的好处是,发现敌情能够快速出枪。坏处是枪口朝下,万一在行军的路上走火,容易伤到自己人。

现在的第一要务是防止路上突然发生袭击,担心走火的问题暂时过不得了。

队伍沿桃河古道奔向太原,过了寿阳,来到一岔路口,这里有两条路,一条向右去太原,一条向左去晋中。

大少看着两条道沉思,想着那些埋伏自己的家伙,肯定会以为自己会到太原去,毕竟到了山西,不去太原游玩,说不过去。

大少想了想:“走左边这条道,咱们不去太原了,去晋中。”

大少这一改道,没有进太原,把对方搞了个措手不及,在太原城里的设计全部成了摆设。

大少一路平安的走到了平遥。大少站在平遥城外,看着那精致小巧却又城墙高大的平遥县城,想了想还是没进城,直接转道走汾阳,过吕梁山,奔吕梁去了。

这一下,原计划从太原到西安的那十八般计谋,三十六套陷阱就平遥这地方一个交汇点,竟然都被避开,所有的布置全都用不上了。

杀手们现在也搞不明白,程大少爷到底是要去哪里?

过吕梁山虽然土匪很多,大少一行人没有马车货物,一队人马全是轻骑,一百多号人的骑兵,一般的土匪哪里敢惹?

加上并没有携带什么货物,看上去就没有打劫的价值,打劫风险还大。小土匪不敢打劫,大土匪觉得没有价值也不愿意打劫。

大少就这样阴错阳差的平安通过了吕梁山。过吕梁走吴堡进入陕西,还没到绥德,那干旱带来的悲风苦雨便扑面而来。

大少觉得陕西这个地方早就不适合人居住,开发了五千多年,早就把地力消耗净了。

再加上烧柴的缘故,又把个好好的山岭砍的光秃秃的啥也没有,一眼看去,数百里目及之处,荒凉一片,这样的地方不闹干旱,哪里才会闹干旱。

我早觉得这地方就应该把人口全都迁出去,只留下少部分的人在这里植树造林,让这里休息个几十上百年才有可能恢复原来的生机。

越往西走,路上逃荒的人越多,把大少看得心那个痛啊。这么多老百姓全被饿死太可惜了,要是全移民到海外去,那得占多大的地盘。

从吕梁到绥德,一路上的人间惨剧,让大少实在是看不下去,他有些心急如焚,原本计划按照原历史走向,一步步推进下去的方案有了动摇。

程风现在的心很矛盾,他不知道如果推翻了原来的历史走向,那自己先知先觉的本事就会丧失。

没有了原来的历史做参照,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把这个天下事理清楚,大少自己心里没有底,说白了就是对自己真实的能力没信心。

陕西的流民全部已转移到海外去,路途遥远,难度也很大。没有朝廷的支持,大少没有特别大的信心。

所以大少现在最想的,还是抓紧时间出关,到长城外的河套去看看那里的情况。

长城之外的地区就是黄河几字形中间那一片土地,大明丢失了上百年,成了蒙古人的游牧之地。

一百多年来,那里早变成了马匪的天堂,百姓的禁地,原本肥沃的土地变成了茫茫大草原。

大少现在就是想去看看那里的实际情况,不是也如陕西一样干旱无雨。

只要那地方能种红薯土豆,大少就能让陕西的百姓有机会活下去。

大少在没有心思东张西望看风景,一路上快马加鞭,终于在三月二十五日到达榆林。

榆林环球商行,刘大贵在这里已经两年,因为平时比较大方,经常请各地官府的官员下馆子吃饭,和当地的官府都混得挺熟。

为了找到少爷寻找的那几个小孩,刘大贵在延安和榆林米脂三县开了杂货铺子,招聘了几百个货郎下乡打听消息。

两年来收容的孤儿也有一千多人,招收了二百多名学徒。两年来,少爷要求找的叫那三个名字的小孩是找到了。

名字倒是没错,年龄也对得上,但具体是不是大少爷要的人就不得而知,要让这三个小孩顺利的成为学徒,刘大贵可是花了些本钱的。

刘大贵是准备把这一千多孤儿送到山东去的,可路途实在太远,自己人手也不足。有办法保护这么多的孩子成行。

为了安顿好这一千多小孩,刘大贵在延安,榆林,米脂三地开了三家学童私塾,请了十几位童生做夫子,教授这些小孩学认字,学算术,学打算盘,妥妥的就是一个掌柜培训基地。

因为这么多的小孩,加上刘大贵在陕西开的铺子,卖的东西都不是那种暴利产品,所以这两年来所得到的收入也是入不敷出。

货物连本带利的送过来,就从来没有得到本金回去过,两年多来亏了三万多两银子。

今天,刘大贵在曹金虎的陪同下,带着李如靖,刘文秀,艾云枝三个小孩在榆林城南门接到了自家少爷。

之所以带着三个小孩来,主要是想在第一时间让少爷确认一下是不是这三个人,如果不是还得继续找。

榆林城门外,刘大贵看着翻身下马的程风,眼泪汪汪的。

两年没见,原来那个小少爷已经长了老高,成了一个妥妥的小少年了。

刘大贵含泪来到程风面前,单膝跪下:“刘大贵拜见少爷。”

“大贵哥,你这是怎么了?两年不见竟然要行此大礼,除非忘了家里的规矩?”程风忙上前一步,扶起刘大贵。

刘大贵起身,笑道:“两年没见着少爷,心里有些激动,忘了分寸,少爷莫要见怪。”

程风哈哈一笑:“不怪不怪,见着大贵哥,我也挺激动的。”

曹金虎上前一步,立正行礼:“公子好,曹金虎见过公子。”

程风回礼:“金虎哥好,你们携带那么多的物资一路可还顺利?”

“托公子福,我们人多,只是在进入吕梁山的时候和一股土匪打了一仗。之后再没有人敢打主意,一路还算平安。”

“你们和土匪打架了?我们的人可有伤亡?”

曹金虎笑道:“也就随便打了一仗,对方有六七百号人,只一个照面就被我们打死打伤几十号人。

他们一看打不过,全都跑了,我们因为带的有货物,没敢往前追。护卫队只有几个人受了点轻伤,无大碍。”

“那就好,那就好。”程风正想伸手拍拍曹金虎的肩,却发现他身后还跟着三个小孩:“这三个小孩是?”

刘大贵忙说:“少爷,我给你介绍一下。”

“如靖,你们三个过来拜见少爷。”

后面的三个小孩,齐齐走上前来对着程风拱手鞠躬:“弟子李如靖,刘文秀,艾云枝见过东家。”

程风一喜:“三位免礼,抬起头来让我看看。”

三个小孩齐齐抬头,动作竟然很整齐。

大少知道,这三个小孩里,李如靖和自己是同年,只是不知道哪一个大月份而已。

刘文秀要小一岁,艾云枝更小。

程风看着三小孩,问李如靖:“你叫李如靖,今年9岁是吧?”

“回东家话,我叫李如靖,再有两月就十岁了。”

“哦,你是五月份的?竟然比我大三个月,我是八月满十岁。看来我得喊你哥了,你除了叫李如靖,可还有别的名字?”

“回东家话,原来我只是叫李如靖,不过他们在村口问我名字的时候,先说了一个名字,问我叫不叫李定国,我觉得这名字好,所以我想改名叫李定国。”

程风笑了:“其实你不用改名字的,靖这个意思不就是定国吗?你就把定国当做你的字,以后你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你就可以说我姓李,名如靖,字定国。”

刘大贵忙点了李如靖一下:“如靖,还不赶快谢谢东家赐字。”

李如靖闻言,拱手躬身,深行一礼:“李定国谢过东家赐字。”

“不谢不谢,这是应该的。”

看看刘文秀:“你叫刘文秀,延安府的,今年八岁?”

刘文秀行礼:“回东家话,我叫刘文秀,延安府人,我是二月生辰,已经有九岁了。”

“好,九岁好,你有别的名字吗?”

“没有,我喜欢文秀这个名字,是我娘找算命先生给我起的。”

“很好,刘文秀这个名字确实无可挑剔,配得上你的气质。”

问过刘文秀,程风又看向那个最小的:“你叫艾云枝,今年几岁了?有没有别的名字?”

“回东家的话,我叫艾云枝,但这是我的字,我的名叫艾能奇,今年七岁快满八岁了。”

“哦,我知道了。你姓艾,名能奇,字云枝。你这名字起的很有水平啊,是谁给你起的?”

艾能奇忙昂头,有些得意:“我爹爹起的。”

大少好奇:“你爹爹是做什么的?”

“我家在米脂开个小饭馆,我爹爹认识字。”

听的艾能奇的介绍,程风有些好奇,这听这小子的介绍,他的家境并不算贫寒,那他是怎么跟着张献忠跑的?

大少想了一下笑笑,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开一个小饭馆,短时间内没买卖可以熬得过。灾情一重遍地流民。小饭馆根本扛不住,还是会成流民。

“你们三个很不错,从今天开始不要叫我东家了,就叫我院长吧,这里教的是经商的本事,不适合你们。以后就跟着我,教你们一些不一样的本事。”

这三个家伙可不是一般的人,那脑瓜子好用的很,听东家这么一说,三人马上就开始躬身行礼:“学生见过院长。”

“很好,悟性不错,你们会骑马吗?”

“会,在我们这一片的人,从小就会骑马。这是我们当地人求生的本事,爹娘打小就会教的。”

程风很满意:“会骑马就好,你们准备准备,后天和我们一起出关,我带你们到长城外去看看大草原的风光。”

刘大贵笑道:“你们三个运气真好,一来就被少爷看上了。

少爷放心吧,我会把他们三个安排好的,保证出发的时候不会拖后腿。”

“好,走吧,咱们进城。”

三月二十八日早上,程风带着五十辆马车,拉着满满的货物离开榆林,通过长城关隘,进入河套地区,最终目的地,是后世的鄂尔多斯位置。

之所以选择这里为目的地,是因为从这里过黄河不远就是归化城,那是林丹汗的王城。

程大少准备在设立一个商贸点,等皇太极攻打林丹汉的时候,伸出援手拉他一把。

就在程风离开榆林进入河套的那天,远在固原县的陕西巡抚武之望对势力越来越强的陕西民乱束手无策,在极度绝望和痛苦之中选择了自杀脱罪。

一代名医武之望,在自己最不擅长的官场,面对着越来越强大的民乱,想不到任何的解决办法。

陕西平乱的失败,意味着自己将罪责难逃。为了不殃及子孙后代,武之望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享年77岁。

武之望的死,对中国医学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