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铁马冰河十六国 > 第44章 牧奴

第44章 牧奴(2/2)

目录

“叔父保重!”

“瑜儿也要小心,局势一日三变,不要在外耽误太久。”

对于姜瑜如此果断的行动,眼前的这位京兆尹,惊诧之余心底竟然有些佩服,还是年轻好,无所顾忌。

姜瑜拜谢完叔父,翻身上马,两千多匹马,一刻不停,直接出横门,渡渭河北去。

连日来朱墩的轮番整训起了显著的效果,这一千人,身着全新的禁军制式甲胄,左右各成一队,将无主的马匹夹在中间,四马成一行,相当齐整。

初春的阳光照耀在甲胄上,熠熠生辉,远远看去,当真能赞一声精锐。

二十四节气在汉时确立,此时正在缓慢的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得益于秦国对于关中水利的重视,长安周边有大片大片的田地,都被种上宿麦,等宿麦在芒种前后收获,再种上一茬豆类或蔬菜,关中小户还是比较殷实的。

关中大户兼并田地,隐匿户口的情况在王猛时代就被遏制,虽然近年来已有复起的苗头,但也是个逐渐的过程,整体并未败坏。

建元七年,关中大旱,苻坚下诏教授、推广区种法,此法可以适当的以精耕细作来提高产量,此后一直沿袭下来,此时每块田地之中几乎都有农人忙碌,道路之上也多有递送浆水饭食的农夫、幼童。

姜瑜自然严令士卒小心避让,不得踩踏农田,不得搅扰百姓。

微风拂面,惊蛰刚过,原本略显枯黄的宿麦,开始逐渐返青,满眼望去尽是绿意,不禁让人心旷神怡起来,这些天在长安城内的郁闷之气,一扫而空。

紧赶慢赶,又行了一个时辰的夜路,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关中平原北缘的嵯峨山中,一处无名山谷内,这里已经不能耕种,从此向北,除了少数塬地,已经没有农人耕种了。

而上古周人的祖先,正是从这些塬地上,逐渐走出,进而行遍天下的。

从此以北,就是广义上的的渭北,苻坚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迁入关中的各族遗民,基本上都在此了,广袤的黄土高原,沟壑之间,没有人能知道,到底藏了多少人。

段索与郑才早早在谷口相迎。

“将军,将军。”

“无需多礼,去里间说,士卒饥饿,我们带了些粮食,赶快造饭,先让士卒们吃饱肚子。”

姜瑜所说的粮食,是朱墩出发前从自家军营中拿的,当然不多。

随着姜瑜的前行,谷中密密麻麻的人群自动让开道路,夜色凝重,确实看不清有多少人在其中,唯见篝火顺着山谷星罗棋布,仿佛天河一般。

进得帐中,甫一坐下,郑才就上前报喜道:“将军,吾二人不负所托!”

虽然没有什么粮食,山中野味却不少,行了大半日,早已腹中饥渴难耐,姜瑜直接抄起架在火堆旁边保温的野鸡,大口啃了一嘴。

朱墩见姜瑜动嘴,也跟着开吃起来,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姜瑜咽下一口肉,含混不清地说道:“信使说不完全,到底聚了多少人,你慢慢说。”

“将军慢些,慢些。”郑才满脸笑意。

“我刚才看这谷中之人,尽皆肌瘦,吩咐士卒,吃剩的粮食一粒不留,全部熬成粥,让所有人都分上一碗。”

“那明天怎么办?”

“郑参军放心,我从权公那里,多要了一个月的军粮,明日,你们自去仓中领取便可。”

朱墩也适时插话道:“我们这次可不是白来的,一个月的粮草,又带了一千匹好马,我看都能上战阵,还有矛槊千余,弓五百副,甲胄更是无算,就是旧了些,装备你这些兵,也足够了。”

“哦,箭矢,箭矢不好弄,将军回去必有办法。”

“好话都让你一个人说完了!”姜瑜笑骂一声,又把粮食、军械之事简要说了一遍。

引得郑、段二人大呼高明。

段索兴奋地说道:“将军,这个山谷,已经聚集了五千余人,你别看他们瘦弱,都是我们挨个筛选过的,只是饥饿而已,吃上几顿饱饭,冲阵固然不行,作为轻骑从旁掠阵一点问题都没有。”

“就这五千人,还是我们控制的结果,唉,这渭北山坳里,吃不上饭的人,实在太多了。”

郑才说完,感叹一声,未到北地之前,他着实不能理解为何北方会遭胡人肆虐至此,直到南、北都见识过了,现在的他,逐渐开始有了些细微想法。

一时间,帐内诸人,心中也都有些异样,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山上山下差距着实有些大了。

“郑参军,你详细说说吧。”

“唯!”

郑才起身,对着姜瑜一礼,开始缓缓讲述。

“总的来说,这些牧奴大都是陛下扫灭诸国后,从各地逼迁而来的,燕人、代人、匈奴人、凉州人、仇池人……还有我听闻过的所有部族,都能从这里找到,真是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还有很多孤儿,根本说不清自己从何而来,是何部族。

人离乡贱,更不用说逼迁路上,几乎所有随身之物都被搜刮的一干二净,到了这个地方,又要从头开始,一穷二白,好些人最终也只能卖身于富户,做个牧奴,有口饭吃罢了。

剩下的一部分,倒是没有卖身,但淝水战前,也被附近屯军欺压,更加困苦,战后,听闻好些军队没有回来,这帮人竟然比得胜的晋人还高兴。

庙堂只把他们当做必须要缓慢吃掉的食物,哪里会有人会替他们张目,如凉州人、燕国人,他们,或者他们的上一辈,原本在家乡大都是务农为生,来到此处却又要倒退回去,放牧为生,心中如何能不恨。

更不用说,妻离子散之类的凄惨事,比比皆是,闻者落泪啊。”

郑才说完,帐内变得异常安静,这就是秦国,或者说,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复杂、不公、残酷,让人无奈又不得不面对,有人在长安城里夜夜笙歌,有人在此食不果腹。

“将军!将军!……”

突然,帐外传来很多人的呼喊声,一开始各种语言,各种口音都有,但渐渐地汇成一句话。

姜瑜起身,大步走出营帐。

“将军,他们非要前来叩拜,拦不住……”

姜瑜摆手打断亲卫,上前几步,几乎贴近最前排的人,大声说道:“诸位!

吾乃鹰扬将军姜瑜!我今日来此,是来征兵的,漂亮话我一句都不会多说!”

姜瑜继续大声嘶吼:“当兵吃粮,只要诸位愿意为我征战,愿意听从我的号令,明日,一人先发粮十斤,此后每日,我保你们吃上饱饭!

战时之赏赐,我亦不会短缺!

现在!先去喝上一碗粥,不管稀稠,每个人都一样!”

姜瑜大致心算一下,他们军粮本来就优厚,原本一个月三千人的粮食,现在发出去一部分,应该能让这些人再吃上十天,自己回去想办法买入一些粮食,应该足够拖到即将到来的征战了。

随着姜瑜说完,前面的人群,不停往后面传话,相互之间还互相翻译,人群轰然起来,前面人闷头跪拜后站起离开,后面人也跟着有样学样,如同麦浪一般。

目录
返回顶部